读《学习之道》

Preface

最近读了《学习之道》(作者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 本文做记录。


  • 如果你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数理的那块料(或者暂时还这么认为),那这儿有个惊喜: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我们每一次接球、每一次随节拍舞动、每一次开车绕过路面的坑,都是在做心算的过程。

  • 所以说,努力工作时的放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更是令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 但学习本来就是从困惑中摸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能够描述出来问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只要发现了困扰你的东西是什么,那么你就离解答出来不远了。

  • 定式效应就是说因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的思考得灵活点。想要解决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误导。

  • 如果读过书之后还是弄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我会去谷歌搜索或者去看 YouTube视频。这不是说书本或教授讲得不透彻,而是有时对概念稍有不同的表达阐释,可以让你的思维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火花。

  • 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想解决掉论文,那就尽早动笔。除非你真的很享受自己所做的事,否则最好还是速战速决。还记得吗?即使是休息的时候,你的发散模式仍然在后台工作。放松的时候也在学习,这简直太划算了。一些人认为自己从未进入过发散模式,他们真是大错特错了。只要放轻松什么都不想,你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然的默认状态,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每个人都会这样。

  • 登顶之路漫长艰辛,中途的大本营是必要的休息场所,你可以在那里停歇、反思、检查装备并确保路线无误。但别把暂时的休息当成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

  • 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毕竟,他们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 如果你就是这种人,那么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技巧:重视倾听。把同伴、朋友或亲人的意见放在心上,他们会在你沮丧到临界值时有所察觉。。

  • 求学要趁早,要勤快。

  • 战胜恐惧。 在 Facebook总部演讲后,我收到了一张鼓舞人心的海报,上面写着:“如果你那时克服了恐惧,事情会是怎样的?”我每天都会看一遍这句话,希望自己能够无所畏惧。你在害怕什么?不要让恐惧阻止你前进!。

  • 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 无论是一记完美的高尔夫击球、主厨熟练翻动的煎蛋,还是百投百中的罚球,核心皆在于此。舞蹈也一样,从笨拙的单脚旋转到优雅的专业舞者,要经历漫长的努力。任何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积跬步以成千里的过程。你对自由旋转、足跟转、踢腿动作的琐碎记忆,最终会结合成更完整、更具创造力的肢体表达。

  • 快速浏览章节,或去听一场条理清晰的演讲,都能让你获得宏观图景。它会指引你看到自己构建的组块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

  •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 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

  • 穿插学习法,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

  • 不管在教室还是哪里,学生应在每个学习或练习的单元时间内,把学习内容量尽量最大化,也就是应该让自己的学习时间得到超值的回报。怎样才能做到呢? 文献无一例外地回答:与其在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去学和练,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学习时间段上,以避免过度学习。这不是说长时间学习就一定是坏主意。只要学生不在同类技巧或概念上投入过多精力,那么学习时间长一点并没什么坏处。一旦理解了概念“ X”,学习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别的概念上,过几天再来回顾概念“ X”。

  • 首先要记住,陷入拖延很简单,但获得顽强的意志力可就难得多了。因为后者需要动用大量的神经资源。 可以说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就像在空中喷洒廉价劣质的空气清新剂一样完全徒劳无功。

  • 现实就是,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

  • 值得注意的是,令人痛苦的就是预感本身。当“数学恐惧症”患者真正开始学数学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研究拖延症的专家丽塔·埃是这样解释的,“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 积习难改,人们很容易就会深深陷入拖延的陷阱。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性拖延的你会身不由己地寻求那短暂而微小的愉悦感。而这种习惯性反应让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最后干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

  • 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

  • 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拖延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如此迅速地奖励你,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但是好习惯也可以得到奖励。逃开拖延的魔爪,找到各种方式奖励自己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好习惯会至关重要。

  • 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你可能会发现,在工作进展中一旦遭遇压力,你就会很渴望退回到原先令你更舒适的习惯里去。但你对新系统效果的坚信不疑,能够助你渡过难关。巩固信念的方式之一就是发展一个新的朋友圈。要想培养“我能行”的信念,就要多和抱有这种信念的同学相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建立一种鼓舞人心的氛围,这样就算你在一时的软弱中忘记了想要坚守的价值,朋友间上进的氛围也能够帮你不忘初心。

  •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对避免拖延十分重要。 每天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上花时间才是重中之重。要关注“番茄时间”,即时长 25分钟的工作时段,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可以注意到,本图中,物理学家兼冲浪者加勒特·利西( Garret Lisi)也是如此,他只关注当下,而不是专注于完成这个冲浪动作。

  • 一心多用就像不断地揠苗助长。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也就意味着你脑中的新观点、新概念没有机会生根发芽。做功课的时候一心多用会让你迅速疲劳。每一次微不足道的注意力转移都会消耗能量。虽然每次转移看起来并不碍事,但是次次累积的结果就让你事倍功半。你也别忘了,这样你会更容易出错,而且学以致用到其他情形的能力也更弱了。一心多用的一个典型反例就是,一般来看,我们发现在学习和听课期间一心多用的学生总会不断考出差成绩。

  • 在让你感觉痛苦的事情上多努力一点,最终你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 世上这种从失败到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你曾经失败,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失败对推动你成功会有多么重要。

  • 你的分数不能说明你的一切,你能做到的远比这个分数好得多。分数反映的是时间管理和成功的概率。

  • 人人都有失败的可能。你会失败,所以要控制你的失败。这就是家庭作业的用意——在这儿就让你把失败全部经历一遍。

  • 有史以来最大的谎言就是“熟能生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是个假命题,因为熟练只能让你更好( practice makes you better),完美谁也做不到。

  • 练习就是让我们去经历失败。

  • 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这种持续关注难点的做法,叫作“刻意练习”。尽管这样做有时让人疲惫,但它是高效学习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它的替代或者补充做法,是去解答一个相似的问题,看看能不能轻而易举地拿下它。)

  • 相比纯粹的重复阅读,回想才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方式。

  • 低段数玩家和大师级玩家的区别就在于, 大师级玩家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找出自身弱点并克服不足。 他们坐在那儿下象棋,并不是纯粹为了好玩,但最后,结果喜人得出乎预期。

  • 要记住,提取练习是最强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效果远超过简单地重读材料。

  • 在你对理解内容进行重组的时候——为构建更坚固的知识基础,往往会发生这类“知识坍塌”。就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偶尔会有类似的体验,正在学的外语会突然变得跟克林贡语一样晦涩难懂。要记住,掌握新知识是需要时间的。在理解过程中,你会经历一些时期,看似像理解力在发生倒退,而你会因此感到恼火。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它说明你的大脑正在推敲这些材料。摆脱暂时的困扰期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基础往前迈了一大步。

  • 我们的记忆有个奇怪的特质,即主动重复比被动重复让人记忆更深刻。我是说,在以心记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中(以此为例),等明白得差不多了,如果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回想,得到的效果比再看一遍书更好。通过前一种方法回忆字句,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内容很可能就有了答案;如果采用后一种方式,我们很可能需要重新翻一遍书。

  • 研究表明,测试并不仅仅是衡量所学知识多少的手段。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强效的学习经历。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是为其添砖加瓦,同时可以显著地提高你记住学习材料的能力。

  • 当你在搭建组块资料库的时候,要刻意关注那些最棘手的概念和解题环节。

  • 偶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学得很努力,可命运却让你打出一手烂牌。 但你要记得机遇的法则:如果准备充分、勤加练习并搭建思维方案库,你会发现幸运女神会更加眷顾你。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努力,那么必定会失败,但那些一直在不断努力争取的人定会体验更多的成功。

  • 学生常常会用重读材料的方法自欺欺人,而不是通过回想来进行自我测试。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掉入这个常见的陷阱呢?

  • 我会在每天的清晨,整个人状态最好的时候,做数学之类较难的科目。现在我依然在践行这个方法。我最棒的思维大突破,有好几次都发生在卫生间或洗澡的时候——只要我从关注主题上转移注意力,发散模式就会开始施展它的神奇魔力。

  • 刚坐下投入工作前,有点负面小情绪是正常现象。如何应对这些情绪是才是关键。研究者发现,“快人”和“慢人”的不同就在于,“快人”毫不拖沓地把负面想法放在一边,对自己说,“别浪费时间了,现在就动手吧。只要你动手做事情,感觉就会好很多了”。

  • 你或许会想,没错,可是你年轻气盛的学习时代早已不再,对于你来说,能早点下班倒是一件好事!然而我最钦佩的一位学习专家,卡尔·纽坡特( Cal Newport),在学生时代一直把下午 5点作为停工时间。[ 10]他从麻省理工学院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换句话说,也许一些人觉得这个方法不切实际,但对于高强度学术项目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它有不小的效用。有些人在辛苦工作的同时,坚持为自己留出了有益身心的闲暇时光,久而久之,他们会比顽强不息夜以继日的大忙人做出更优秀的业绩。

  • 也许你身兼二职,还有太多的课要上。但是不管生活多么辛苦,总要挤出点时间休息一下。重要的是,要将遥远的目标分解转化为每日任务,一点点攻破难题。你需要把大任务转化为每日清单上的小任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嘛。

  • 偶尔拖延一下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高效率学习数学、科学,你就必须成为习惯的主人。你必须把小恶魔置于掌控之下。行动日志是你的第二双眼睛,它会记录你的成效。最开始用任务清单,你会经常发现自己真是太有雄心壮志——布置给自己的任务根本完不成。但懂得变通的你,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设定合理、可行的目标。

  • 要记住,你使命的一部分就是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每日任务,这样你的闲暇时光才不会笼罩着愧疚感。你养成的一系列新习惯会为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 “我年轻的时候,要是对一项知识没能即时理解,我会认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理解能力,认为自己笨。”当然,这想法从根本上就错了。 现在我明白,做事趁早是多么重要,这样可以留出消化知识的时间。理解无压力了,才会让学习更有乐趣。

  • 这样少见的创造性突破,通常是在经历了一番神经紧张的准备、竭尽全力的努力,甚至包括熬夜工作后才姗姗来迟。这与数学和科学标准的一天学习是大不相同的。它更像体育运动:每隔一阵子会有一天的比赛,你需要在重压之下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但你肯定不是天天都在那种情况之下进行训练的。

  • 在你效率特别高并且一直持续工作到深夜的日子里,你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是随后几天,如果看看自己的计划日志,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之前那么有效率了。习惯突击完成工作的人通常比那些合理安排时间、定时定量完成工作的人效率低很多。

  • 突击完成工作的时间如果太长,会让你精疲力竭。

  • 对于多数人来说,培养数学和科学相关的架构会很慢,因为在吸收这些学科的知识的时候,大脑会在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思考中相互交替。尤其在谈到学习数学与科学时,老生常谈的借口“我在面临截止日期时做得最好”明显是大错特错。

  • 能够控制拖延的习惯,就意味着承认那些带来短暂痛苦的事情最终会是有益的。克服想要拖延的冲动与其他最终有益的小应激源具有很多共同点。

  • 我们都知道,看起来好的品质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象棋中的“思维定式”就是个好例子,它是指局限于先前的认知而没能认识到更好的走法。集中的注意力一般是良性的,但也会让你不自主地陷入思维定式中,从而无法发现更好的答案。

  • 拖延有益的一面就是让你在急于完成某事之前学会“驻足与反馈”,学会明智地等待。事情总是做不完的,区分事情的优先次序可以让你从宏观层面上做决定,而有时等待也可以让情况自行转变。

  • 情绪会通过说“想做就做,肯定没错”来刺激你,但在很多事情上它会误导你。比如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跟着感觉走”可能就像决定与你最喜欢的电影明星结婚一样。听起来不错,直到现实给你当头一棒。以下就是事实证据:在过去几十年里,盲目地跟随自己的激情,而非理性地分析职业选择是否明智的人,比起那些结合理性与激情选择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选择感到更不开心。

  • 我们通常会对擅长的事情产生激情。与之相伴的错误想法则是,如果我们不擅长做某事,我们就不会具有对它的激情,也永远不会培养对它的激情。

  • 如果你确实想让自己的记忆力和整体学习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体育锻炼。 最近几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发现,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锻炼似乎有助于促进记忆力相关脑区中新神经元的形成。锻炼也会生成新的信号通路,而且,似乎不同类型的锻炼——跑步或散步和力量练习相比,在分子层面产生的效果会有略微不同。但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都会对学习和记忆发挥强大的效果。

  • 太过专注会阻碍你发现真正要找的答案——就像用锤子钉一颗螺钉,因为你已经认定了那是一颗钉子。 当你卡在一个问题上,有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下,转而解决其他问题,或者干脆小睡一会儿。

  • 卡哈尔后来回忆说,他的老师在能力好坏的认识上,看起来可悲得离谱。在他的老师眼中,反应快被等同于智商高,记得住被等同于能力强,服从即品行端正。除了“一些缺点”,卡哈尔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甚至今天的老师是怎样就轻易地低估了学生,学生又是如何低估他们自己的。

  • 迁移是把所学的知识从一个知识背景应用到别处的能力。比如,或许你学了一门外语之后,发现学第二门外语就比学第一门外语要轻松了。那是因为当你学过第一门外语,你获得了基本的语言学习技巧,同时你也潜在地学会了相似的新单词和语法结构,它们便迁移到了你的第二门外语学习中。

  • 拖延问题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停打断自己注意力去查看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或其他更新,这会干扰迁移的进行。时常中断手中工作不仅会让学生无法深入学习,也让他们无法将所学的那一点知识轻松迁移到别的问题上。 你可能认为,自己查看手机短信时,并没放下学习,但现实情况是,你的大脑因为没有足够的专注时间而无法形成固化神经组块,但这些组块才是将概念迁移到其他区域的核心。

  • 比智力更重要的往往是毅力。 以自学为目标去接触学习材料,能让你以仅有的方式从入门走向精通。通常,不管你的老师多么优秀或课本多么经典,只有当你溜去看看同一领域的其他书籍或视频,才会发现单从老师或课本中学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这门学科的维度多元而立体,仅这一角就联系着很多其他有趣而迷人的课题,你都可以选择了解。

  • 你能做到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在以老师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中,老师被当成答案的掌握者,这会让学生不经意间对课堂学习产生无助感。令人惊讶的是,教师评估系统可能会加强这种无助感,因为这样的教学系统,会让你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老师,认为其缺乏激励或指导能力。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要克服困难互相学习,并引导自己来掌握学习材料,这方法有着极好的学习效果。

  • 失败并没那么可怕。你要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作为前车之鉴,让自己将来做得更好一些。 比起成功,失败是更好的老师,它会让你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

  • 某些“慢”学生之所以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中挣扎,是因为那些在别人眼里显而易见的概念,他们却难以理解。很不幸,这些学生有时会认为自己不够灵光。但事实上,他们更加慢条斯理的思考方式,能让他们注意到一些别人忽视掉的困惑细节。这就像徒步旅行者会注意到松树的香味,会发现树丛中小动物的踪迹,而那些驱车前行者只顾着以每小时 70千米的速度向前奔跑。但可悲的是,有些导师会觉得,一些普通学生提出的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不会承认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反而可能会无礼打发提问者:“我是怎么跟大家讲的你就怎么做。”而这只会让提问的学生觉得自己笨,而且疑惑更深。(要记住,有些指导老师可能不知道你是否认真思考了材料,或认为你没有自主理解问题,这些情况在我行为叛逆的高中时期就出现过。)

  • 你会发现,当你进入职场之后(也许你还没涉足),比起给予你真正的帮助,很多人会更有兴趣去肯定自己的观点,这会让他们显得精明强干。在这种情况下,以开放之心接受建设性建议和批评,和看似有建设性意义却饱含恶意的言论和批评,是有天壤之别的。不管是什么批评,只要你觉得自己很肯定(“我是对的”),那么很可能你就是正确的,或者(甚至更有可能的是,由于情绪的自欺欺人),你也许需要回过头,从更加客观的角度重新检查。

  • 数学不好的人往往会落入“套公式”的陷阱,他们迫切地想要归纳书本和老师的做法,然后把问题直接套进公式就万事大吉。而会学习的人则会检查自己所做的一切,确保是行得通的。他们会思考方程的意义,它们从何而来。

  • 和朋友一起学习能让你更容易看出自己哪里理解有偏差。朋友和队友都会成为有问必答的大容量发散模式,在你的大脑之外,为你弥补缺失或忽视的地方,而且就像我们之前说到过的,向朋友解释也有助于你建立起自己的理解。

  • 合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解决问题上,在你想要职业规划时也大有裨益。队友一句简单的建议,比如上一门热情的教授开的课,或者应聘一个新的职位,都有可能扭转你的人生道路。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的论文《弱连接理论》是社会学中最常被引用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你的熟人数量,而非好友数量,保证了你能得知的最新信息以及工

  • 和你一起学习的同学应当具有积极的批判性,至少偶尔要是这样。对团队中创造力的研究表明,那些气氛和缓不做批判的互动讨论,不如允许甚至渴求批评的讨论有效。如果你或你的同伴认为你的理解有误,最重要的是坦诚说出来,然后具体讨论何处有误,不要担忧这会伤害到对方的感情。

  • 当然,你不会想平白地得罪别人,但过多担心批评而塑造出的“安全环境”,实际上会抹杀建设性和创造力,因为你会过多地注意人而不是事。 像费曼一样,你要了解,无论是你给别人的还是别人给你的批评,都是对事不对人的。这关系你要了解的事物本身。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竞争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激发最大的潜能,是激进的合作。

  • 虽然前面已经提过,但还是有必要把下面这句话“大写加粗”重申一遍: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效果非凡的学习经历。这意味着,你投入考试的一切努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包括一些基础小测试,如测试自己能否回想起知识点,还有备考时对解题能力的测试。在学习内容相同的前提下,如果比较同样一个小时的学习或考试,你会发现用这一个小时来考试能学得更多,记得更牢。似乎考试有让人精神集中的美妙效果。

  • 这个做法不是一般的好用。“由难入简”法会把首个最难题目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模式开始运转了。如果首道难题进展不顺,那就跳到下一道简单的题目,把它做出来,或能做多少是多少,之后接着做另一道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并努力取得一点点进展。一旦感到陷入了困境或停滞不前,就再换一道简单些的题目去做。

  • 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还有像马格努斯·卡尔森这样的象棋大师,首先靠集中注意力利用他们大脑的自然节奏,努力在脑中思考问题,之后再将注意力转向别处。这种在专注和发散模式下交替思考的方法,能让思维的云朵更容易漂移到大脑的新领域。最终,这一片片云朵,经过再提炼、再蓬松,就能为你带回一部分有用的解题思路。

  • 经常是临阵磨枪的死记硬背,让许多学习层次较低的学习者错以为他们已经搞懂了数学和科学知识。等到要开始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时,他们薄弱的理解就会轰然倒塌。但逐渐了解大脑真正的学习方式之后,我们不会再简单认为记忆背诵就是一件坏事。我们现在知道,对掌握数学和科学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让透彻理解的组块成为自己根深蒂固且久经磨炼的一部分。我们也知道,正如在最后关头才开始赛前训练,运动员是无法养成肌肉一样。学生如果在学习数学和科学的过程中拖拖拉拉,他们也不能培养出固化的神经组块。

  • 我们发现,有时要是把执着用错了地方,也就是只在同一个问题上没完没了地兜圈子,会让我们解决这道题目的能力受到限制。然而同时,纵览全局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是成功的关键。遇到悲观论调和人生坎坷在所难免,虽然它们让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显得遥不可及,但通过这种旷日持久的坚持不懈,能让我们度过这一时不顺。

  • 但你现在知道了,把握被组块简化过的思想精髓才是王道。所以下面我要做最后的思想总结——它们是这本书中一些核心观点的组块精华,我提炼为 10个好的和 10个坏的学习法则。

  •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2.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3.对问题进行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4.间隔开重复动作。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5.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书本一般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编写,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这么做。)每一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回顾错题,确保理解自己的犯错原因,之后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学习,就在抽认卡片的一面用手写(别用键盘打字)下问题,再在另一面写下答案。(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如果你想把它上传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也许会把卡片拍下来。你可以用不同的题型随机测试自己。另一个测试自己的方法,是随机翻开书本挑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没碰这道题之后还能给出解答。

    6.注意休息。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7.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 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所学知识编译(将知识转换到神经记忆结构中)到更深的记忆中。

    8.专注。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 25分钟。你要在 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9.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10.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

  • 10个坏的学习法则你要避免这些方法,因为它们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还会让你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习!

    1.被动重复阅读。很被动地坐着看书,目光再次扫过书页上看过的内容。除非你能闭卷回忆要点,证明读过的材料进入了你的大脑,否则重复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2.满眼尽是重点标记。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你只是手上动动(大脑记没记就不一定了)。在书上各处适当标记是不为过的,有时它会帮你突出重点。但是,如果把它当成辅助记忆的工具,就要确保自己标记下的内容也记在脑子里了。

    3.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这是学生学习时所犯的最糟糕的一个错误。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你会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开始猛练一番吗?你的大脑如同一块肌肉,它每次在一个科目上能够应付的练习量是有限的。

    5.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而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种练习。

    6.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同时暴露你的思维缺陷,并让你的学习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务还没完成,共同学习却成了闲谈打趣,你可就在浪费时间了,这时就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做题前忽视读课本。还不会游泳的时候你会轻易跳进泳池吗?教科书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会指引你通向答案。如果嫌麻烦而疏于读书,你不仅会犯错,还会浪费时间。在你开始读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的概念。

    8.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困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我们担心的是不来提问的学生。希望你别成为其中之一。

    9.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每次受到即时短信或谈话的影响,你能在学习上投入的脑力都会变得更少。每一次被打断注意力,小小的神经都会被再次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

    10.睡眠不足。睡眠中,你的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也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疲劳会让毒素在脑中堆积,毒素会破坏神经连接,让你无法用它们快速有效地思考。如果考前没睡好,就算之前做过怎样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李一二],即时看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