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

Preface

今年的互联网并不平静。年初的996.ICU,前阵子的网易裁员以及华为251。经济下行,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更别说小公司了。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看完了《资本论》
1.png

看完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是完全版本的,是对原著进行浓缩,在缩减篇幅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原著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完整的体系。后面可能还会看下其他版本。本文做下记录。

2020年即将到来,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会过得更好。


第1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资本家正是看中这个价值差额,才去购买劳动力。资本家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长的劳动过程去换取更多的价值。

实际上,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比如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总而言之,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该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而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正如上面提到的生产上衣和麻布的劳动一样,劳动之所以算作有价值的劳动,并不是因为劳动和布、纱有生产关系,而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劳动力有一定目的的耗费,是不同的生产活动为某种使用价值而形成的结合和凝结。总而言之,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作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有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即便是一个极简单的物品,没有一个标准去衡定它的价值,我们是无法像看到它的使用价值那样,用肉眼看出它的商品价值的,只有从它们的交换价值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货币形式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完全转变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因此,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劳动产品可以采取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转换为商品,就是成为可感觉的物品。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的时候,商品就感染了拜物教的性质。当商品的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来表现的时候,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就分不开了。以上分析已经表明,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是商品,也有价值,当它们越来越多地扮演了一般等价物的角色时,它们就成为了货币商品。

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

从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而资本家为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用得合乎目的,对生产劳动进行监视,尤其是教导工人像为自己劳动那样节约成本。当然,劳动工具受到的爱惜,也不过是仅限于劳动使用上必要的程度而已。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进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换而言之,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构成它的使用价值。

正如卖出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的使用不归它的卖者所有。

劳动力是人所具有的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力和智力的总和。亦称劳动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是生产的能动性因素、主导因素,任何社会生产都不可能没有劳动力。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力的运用下,才能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发挥作用。

土地即为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土地虽然不像普通的劳动资料那样,将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保存下来,却因为它是天然存在的资本,只有使用价值,不会把价值转给产品,没有价值可以丧失。

剩余价值率才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剩余价值的形式在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的剥削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撇开伸缩性不说,商品交换性质本身没有给工作日规定任何界限,而且也没有给剩余劳动规定任何界限。由于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他会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的话,他甚至会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虽然已卖出商品的特殊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一定的消费界限,但是工人也要求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另外,权利同权利之间的对抗,而且这两种权利都是被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因此,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团结就是力量,力量将会起决定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从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实质上,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资本家不仅夺去工人道德和身体上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使人们的劳动力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换句话说,资本家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就是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获得增殖。

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家不仅迫使工人阶级从事更多的劳动,创造出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价值,而且无论是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往那些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家使劳动者服从自己,却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因此,单靠延长工作日这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是无关的。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然而,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劳动的价值,而且还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资料,比如皮靴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的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和线等的价值。另外,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的产业部门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那些生产日常生活资料能够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部门,它们商品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因此,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绝不是抱有降低劳动力价值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想法,但是他最终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提高的结果。当然,我们必须把资本同这种必然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

为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我们会用6便士或1/2先令来表示一个劳动小时的价值,而12小时工作日的价值就用6先令来表示。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假定12个劳动小时内能够制造出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和原料的价值是6便士,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其中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如果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的话,就是12小时工作日能够生产24件商品,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到9便士,其中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便士是劳动新加进的价值。当然,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只不过现在这6先令的新价值只是原来分摊在每件产品上总价值的1/2。就每件产品来说,生产资料变成产品不再像以前需要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此时,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换而言之,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而是用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会按1先令的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就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获得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资本家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多的剩余劳动,而且可以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普遍采用,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由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规律,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使自己的商品低于社会价值,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当然,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才会便宜起来。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为了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他们所得到的利润都来源于工人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当然,生产商品的资本家不会关心商品的绝对价值,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剩余价值。虽然剩余价值的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的补偿,但是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换而言之,使商品便宜的过程会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提高,而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也会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个谜底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魁奈用来为难论敌的那个矛盾。因此,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并以此来延长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时间。

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而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必然是参差不等的。但商品不是按照个别价值、而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的。那些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因此它会比其他企业多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管理是二重的,而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也具有二重性,就是存在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就其形式来说,资本主义的管理是专制的,而且是具有特有形式的专制。当资本家的资本达到资本主义生产所需最低限额的时候,资本家便摆脱体力劳动,甚至可以把直接和监督工人、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特种雇佣工人。正如军队需要军官和军士一样,在同一资本指挥下共同工作的工人也需要军官(经理)和军士(监工),不仅在劳动过程中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和监督工作,而且需要他们减少非生产费用。然而,凯尔恩斯教授却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共同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一过程产生对抗性质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实际上,资本家之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而且因为资本的属性。正像封建时代,战争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一样。

在一定的条件下,工人发挥的生产力就是资本的生产力,是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的社会生产力。另外,考虑到工人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这种社会生产力可以看做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

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大量的商品,资本家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配给不同的手工业者,共同完成一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局部操作逐渐成了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最终把人变成生产机构的一个器官。

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工具的完善程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可以通过劳动工具去适应局部工人的特殊职能,并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由此可知,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如同创造机器物质条件一样,而机器只不过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考虑到局部工人及其工具的简单性,我们的研究应该从工场手工业的全貌来考察。

在工作过程中,工人重复做同一个简单有限的动作,缩小了劳动流程中的空隙,增加了劳动力的支出。同时经常使用工具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从而为机器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既然工场手工业时期所特有的机器始终是由许多局部工人结合成的,那么总体工人具备的技艺程度最好能够经济地使用。这些生产素质使总体工人本身的所有器官分离而成为特殊的工人或工人小组,各自担任一种专门的职能。虽然局部工人可以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他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就成为他的优点,但是从事片面职能的习惯会使他本能地起作用,并准确地以机器部件的规则性发生作用。由于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都比较简单,即使有些比较复杂,也不过是低级和高级的组合而已,总体工人的器官即各个劳动力,需要极不相同的教育程度,从而创造出具有极不相同的价值。当然,工场手工业不仅能够发展劳动力的等级制度,而且能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工资等级制度。因此,在等级制度的阶梯旁边,工人被简单地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当然,凡是能够缩短劳动力再生产的事情,都会扩大剩余劳动的研究领域。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它是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控制为前提,工场这个社会生产机构只是属于资本家。而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只承认竞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

正如其他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能够使商品便宜,缩短工人的工作日部分,从而无偿地延长工人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如果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生产机器的劳动就必须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对于资本来说,使用机器的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由于使用劳动力的价值是由资本支付决定,资本只有在机器价值和所代替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

它从手工工具改变为机器开始, 机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当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时,机器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影响
(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这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而且这种代替劳动和工人的有力手段也使得工人家庭全体成员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使雇佣工人人数大大地增加。这样的强制劳动,不仅夺去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夺去家庭本身需要的自由劳动时间。 因此,机器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b)工作日的延长作为资本的承担者,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缩短生产商品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在资本直接占领的工业中,资本成为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手段。因此,它不仅创造使资本能够任意发展自己的新条件,而且创造出资本对别人劳动贪欲的新动机。 虽然机器的有形损耗来源于机器的使用和不使用,就像铸币磨损和自然贬值,前一种磨损同机器的使用成正比,后一种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同机器的使用成反比。其实,机器除了有形损耗以外,还有所谓无形损耗。只要机器能够更加便宜地再生产出来,或者出现更好的机器,原有机器的交换价值就会受到损失。 即使原有的机器还十分的年轻和富有生命力,它的价值也不再由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它本身的再生产或其他机器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虽然机器会贬值,但是机器总价值的再生产时期越短,无形损耗的危险就越小。因此,在某个生产部门最初采用机器时,那些使机器更加便宜的新方法,不仅会涉及机器的个别部分或装置,而且会涉及机器的改良。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和工作日已定的情况下,要双倍剥削工人就必须把投在机器、厂房、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的不变资本部分增加一倍。随着工作日的延长,生产的规模会扩大,而投在机器和厂房上的资本部分却保持不变,却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必需开支的减少。实际上,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商品更加便宜,而且由于机器工人的劳动变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在机器生产被垄断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而高额的利润激起对更多利润的贪欲,资本家会尽量延长工作日来彻底利用这个“初恋时期”。

在一定量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机器要提高剩余价值率,就只有减少工人人数。这是利用机器生产剩余价值内在的矛盾。随着机器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普遍应用,机器生产的商品价值就会成为所有同类商品的社会价值标准,而且这种内在的矛盾就会表现出来。正是这种没有意识到的矛盾,它不仅能够增加相对剩余劳动和绝对剩余劳动,而且会推动资本家延长工作日,以便弥补被剥削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

因此,机器的应用创造出无限度延长工作日的动机,而且使劳动方式和社会劳动体的性质发生变革,甚至打破对这种趋势的抵抗。 虽然那些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失业和制造出过剩的劳动人口,但是由于工人阶层会受资本的支配,工人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强加给他们的规律。因此,机器消灭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成为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甚至可以算是把工人及其家属全部变成受资本支配的最可靠手段。

通过不断的反抗,工人阶级迫使国家强制缩短劳动时间,并且强行规定工厂实施正常的工作日。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能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以后,资本家就通过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而且使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单个商品的价值下降,就是使工人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东西,而且加在总产品上的劳动时间仍然和以前同样多。然而,强制缩短工作日,不仅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节约,而且能够迫使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劳动消耗,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是把劳动凝缩到一定的程度。当然,这种压缩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大量劳动,而且实际上也是如此。实际上,缩短工作日不仅是使劳动凝缩的主观条件,而且是使工人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付出更多劳动的办法。虽然通过两种方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榨取更多的劳动,就是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扩大工人的劳动范围,但是资本家手中的机器可以由法律强制实行,是一种可以客观和系统利用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而且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工人进行生产已经不够,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才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比如一个教员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可以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才能发挥生产的最大效用。其实,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一种特殊的历史生产关系。当然,这种生产关系可以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是生产工人的不幸。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是生产工人的本质特征。一旦工人的生产并不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的等价物的那个点,那么剩余劳动就消失了,资本主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资本家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一方面是延长工作日;另一方面是改进设备、技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前期,以第一种方式为主;后期以第二种为主。

在商品市场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劳动作为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本身没有价值。让我们考察一下,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

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一种形式,它以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它掩盖了资本家利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的实质。

虽然工作日的价值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价值或价格,但是工资的形式消灭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总而言之,奴隶劳动的所有权关系掩盖奴隶为奴隶主劳动的事实,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雇佣工人无偿劳动的事实。虽然这种表现形式掩盖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一切自由幻觉和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转化为工资形式,就是转化为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生产过程是以购买劳动力为开端,而工人只能在劳动力发挥作用的时候,尤其是在把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在商品上以后,才得到报酬。因此,工人生产可以被看作是为资本家消费基金生产剩余价值,也可以被看作是可变资本以工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的形式。当然,资本家用货币把商品价值支付给工人,而工人只有不断地再生产这种基金的时候,才会被雇用。当工人把一部分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的时候,他生产的产品就部分转化为货币,而工人今天或下半年的劳动价值却是用他上星期或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如果我们从阶级的角度考察资本家和工人的话,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可变资本就会表现为劳动者维持和再生产所必需生活资料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在一切社会生产制度下,这种基金都必须由劳动者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而工人生产的产品也会不断地以资本的形式离开工人,不断地以工人劳动的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实际上,资本家只不过是把工人自己的物化劳动预付给工人而已。

因此,资本家通过消费别人无酬劳动即剩余价值,而保存原资本价值。当然,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价值等于若干年生产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剩余价值额,而所消费的价值额就等于原有资本价值。

在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工人获得的工资,不过是用工人以前的劳动来支付的,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而且还创造了全部资本。

由此可见,资本家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就是工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就像劳动过程中需要擦洗机器一样。

同由锁链管理的罗马奴隶相比,雇佣工人却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资本所有者的手里。

当然,这种独立的假象需要雇主的经常更换和契约的法律虚构来保持的。

一般来说,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至于2000镑追加资本的情况,它的产生过程是一清二楚的,就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实际上,它的任何一个价值原子都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并不是合并追加劳动力的生产资料以及维持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虽然维持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是剩余产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资本家从工人阶级那里夺取贡品的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因此,资本家会用贡品的一部分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甚至以十足的价格来购买。当然,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不过是征服者的老把戏,都是用从被征服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被征服者的商品而已。

如果追加资本所雇用的工人就是生产者的话,那么工人必须继续使原有资本增殖,要用耗费比过去劳动更多的劳动;如果我们把这看作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交易的话,那么用从前雇用工人的无酬劳动来雇用追加的工人也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虽然资本家还会把追加资本转化为机器,而机器又把这种追加资本的生产者抛向街头,甚至是用几个儿童来代替他们,但是工人阶级总是用他们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下一年雇用追加劳动的资本。实际上,这就是所谓“资本生资本”。换而言之,资本家所预付的追加资本,也就是他的“最初劳动”的价值的确是积累的前提,甚至是第二个追加资本的前提。因此,过去对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资本占有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而资本家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更多地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生产中,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扩大再生产则可能带来社会的全面繁荣

用从劳动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劳动者的商品,资本家这种对无酬劳动的占有,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条件。

1.产品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2.产品价值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要耗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3.只要找到买者,工人就可以重新出卖劳动,保持自己的劳动力。

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进行更多的资本积累,资本家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加强对工人的剥削,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再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此外, 同货币贮藏者相比,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劳动力的多少和强迫工人放弃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虽然资本家的挥霍从来不像封建主那样直截了当,但是资本家的挥霍依旧隐藏着最肮脏的贪欲和最小心的盘算。

剩余价值率首先取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工人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然后工人劳动力在资本家手中只作为他的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来执行职能。

资本的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资本的积累,使扩大规模的再生产成为可能,一方面生产出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多的雇佣工人,资本积累无形中就演变成无产阶级的增加和受剥削范围的扩大。

不管是更换雇主,还是获得高额的工资,这些都不能掩盖工人与资本家的隶属关系和被剥削的状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致使资本家永远都凌驾于劳动者之上,

在以上最有利的积累条件下,工人可以忍受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就像伊登所说的“安适和宽松的”形式。随着资本的增长,这种关系更为扩大,也就是说,资本剥削和统治的范围随着它本身的规模和臣民人数的增大而扩大。当工人生产的价值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中的时候,这些价值就会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比如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甚至是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虽然待遇的提高和持有财产的增加不能消除工人与资本的从属关系和资本家的剥削,但是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却在一定程度上使雇佣工人能暂时多获得一些利益。

另外,在约翰·威德的《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一书中曾经提到,“不论工业工人还是农业工人,他们就业的界限是一致的,那就是雇主能够从他们的劳动产品中榨取利润。如果工资率过高,使雇主的利润降低到平均利润以下,雇主就会不再雇用他们,或者只有在他们答应降低工资的条件下,才会继续雇用他们”。 实际上,不管劳动力的出卖条件对工人是怎样的有利,追加资本的目的都是使劳动力不断地再出卖,使财富作为资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由此可见, 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就是限制在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的界限内,而且是能够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扩大再生产的界限内。当然,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更别提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实际上,资本之所以能在一个人手中大量增长,是因为它在许多人手中的丧失,绝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集中。

随着资本量的扩大,资本积累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资本构成的改变。随着总资本的增长,总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也会加快,而且比总资本的增长还要快。实际上,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即工人人口的就业手段增长得快,而资本积累也会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追求能力和规模的增长,并形成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由于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过剩的工人人口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原料。实际上,作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可以算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产业后备军的确在经济停滞和繁荣时期,对现役劳动军起到压力的作用,并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换而言之,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背景,它的作用范围也限制在绝对符合资本的剥削欲和统治欲的界限之内。

。如果撇开这些形式不说,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增多会对在业工人造成极大的压力,致使在业工人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随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要么被剿灭、被奴役,要么被埋葬于矿井,而对东印度和非洲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也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分工出现之后,一个人仅靠自己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全部生活需要,他必须用自己的产品或以自己产品售出所得的金钱,购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在他制作自己的产品及产品尚未售出的阶段,他必须有足够的积蓄维持生活,这就是资本积累最原始的状态。

如果我们用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所要购买的商品额就可以表示为W=A+Pm。因此,从内容来看,G—W表现为G—W=A+Pm;就是说,G—W要分成G—A和G—Pm;因此货币额G也要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这两个购买序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而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

资本的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阶级关系。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殖。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它不仅表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处在生产形式上的产业资本不是执行一次职能,而是周期反复地执行职能。

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资本家将他的资本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资本作为整体同时并列处在不同阶段,每一部分资本都不断地依次通过不同的循环阶段,完成自己的循环过程。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个循环的统一。

一种商品越容易变坏,在它生产出来之后就越要赶快消费掉,赶快卖掉,它能够离开产地的距离就越小,它的空间流通领域就越狭窄,它的销售市场也就越带有地方性质。因此,一种商品越容易变坏,它本身的这种物理性能对于它作为商品的流通时间的绝对限制越大,它就越不适于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象。这种商品只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或者当产销地点的距离由于运输工具的发展而相对缩短时,它才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象。而当一种物品的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和人口稠密的地点时,甚至能够为这样一类产品,如大啤酒厂、牛奶厂生产的产品,造成较大的市场。

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其他任何产业,而且也适用于运输业。

资本的周转是以预付资本的形式为起点,经历一系列循环运动,已经增殖的资本又重新回到它的起点。这种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运动的不断重复,是以实现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为目的。

总之,凡是被称作劳动资料的东西,都是这样,例如厂房、机器等。这部分不变资本,按照它在丧失使用价值时所丧失掉的交换价值的比例,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之中。这种生产资料究竟把多少价值转给或转移到它帮助形成的产品中去了,要根据平均计算来决定,也就是要根据它执行职能的平均持续时间来计量。这个持续时间,从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那一刻起,到它完全损耗,而必须用同一种新的物品来替换或再生产时为止。因此,这部分不变资本即真正的劳动资料,其特征是:

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和其他部分一样要进行流通。我们曾经说过,全部资本价值一直处在不断流通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资本都是流动资本。但这里考察的流通是一种独特的流通。首先,这个资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进行流通,只是它的价值进行了流通,并且这种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的,和从它那里转移到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产品中去的价值是一致的。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不动,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

劳动力在执行职能期间,不断地把它的价值的等价物加入到产品中去,这个等价物随着产品的流通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如果要使生产的循环连续进行而不致中断,那么,这个等价物就必须不断地由货币再转化为劳动力,或者说,不断地经过它的完全的循环的各种形式,也就是说,它必须不断地周转。

我们以前讲过,资本家由于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实际上只是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一般等价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可变资本在物质上应该是由生活资料构成的。但是在这里,当我们考察周转时,问题却在于其形式。资本家所购买的,并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而是工人的劳动力本身。形成他的可变资本部分的,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而是工人能够发挥作用的劳动力。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地消费的是劳动力本身,而不是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由于和固定资本相对立而取得流动资本的规定性的形式的,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也不是工人的劳动力,而是生产资本中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正是由于这部分价值的周转形式,所以才取得了一种和不变资本某些组成部分相同,但和它的另一些组成部分相反的性质。

劳动力在不断把它自身的价值加进产品的同时,还不断地把无酬劳动的化身——剩余价值,加到产品中去。因此,也和成品的其余价值要素一样,剩余价值不断地被成品带入流通并转化为货币。不过在这里,要研究的首先是资本价值的周转,而不是和它共同进行的剩余价值的周转,所以,我们暂且撇开后者不说。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价值的可变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由劳动力创造的,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随着产品的出售转化为货币。如果要使生产过程连续不断地进行,这些货币就必须作为可变资本又用来购买劳动力,从而完成它的一次周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即其定义之所以产生,只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会有不同的周转。而周转之所以会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把它们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不是由于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或它们在产品价值的生产中有不同的作用。最后,价值转给产品的方式——这个价值通过产品的形态变化和产品流通的方式而在原来的实物形式上更新的方式——之所以有差别,又是由于生产资本借以存在的物质形式上有差别,在形成单个产品时,生产资本的一部分会全部消费掉,另一部分只是逐渐消耗掉。因此,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够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以这种方式得到补偿的追加资本,虽然支出的方法不规则,但也同样属于流动资本。因为立即排除机器的故障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所以在每一个较大的工厂,除了雇用真正的工厂工人,还要雇用一批工程师、木匠、机械师、钳工等等。他们的工资就是可变资本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的价值被转移到产品中。另一方面,在生产资料上耗费的支出,也应该按照平均计算决定,而且会按照这个计算,不断形成产品的价值部分,虽然实际上这种支出是在不规则的期间内预付的,从而也是在不规则的期间内加入到产品或固定资本中去的。这种投入到真正修理上的资本,从某种角度来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资本,它既不能被列入流动资本,也不能被列入固定资本,不过作为一种经常支出来说,还是算作流动资本较为合适。

生产过程的全部时间,分为生产时间和非生产时间,劳动产品的存储时间也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存储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周转的速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葡萄酒被存放起来,不加入人工劳作,但封存以后,光、热和振动都会加速酒的藏酿进程,这种生产过程的中断对于酒至关重要。

由于漫长的生产时间(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时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造林这种生产行为也就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资本主义经营本质上就是私人经营,即使这种经营是由联合的资本家代替单个资本家,也是如此。

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之和。流通时间包括了商品出售时间和商品购买时间,其中商品出售时间的延长和缩短,直接决定着流通时间以及整个周转的长短。

交通运输工具的改善,不仅可以缩短运输时间,还可以改变商品的储备时间。市场上商品储备量的减少,会加速资本的回流。这样,资本的总流通时间缩短了,周转时间也随之缩短。

世界市场的扩张起源于海外殖民。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英国作为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始于16世纪止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起了主要作用,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当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老牌殖民国家称霸海上时,人迹罕见的北美东岸成为英国最早的殖民活动地区。

整个资本周转过程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都要占用一定量的资本,资本在整个周转时间内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是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总和。为了不使生产在资本的流通时间内中断,不能预付足够的流动资本的情况下,就只能缩小生产的规模。

一窍不通的经济学家,总是会忽视这一要点:生产要不间断地进行,产业资本就始终只能有一部分实际上进入生产过程。也就是当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的时候,另一部分必须总是处在流通期间。换句话说,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当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忽视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资本周转中,流通时间会对处在生产期间的预付资本产生极大的影响,资本周转时间越长,为维持再生产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就越大。而在周转时间中,资本流通的时间越长,处在流通阶段的资本就越多。

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创造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的每一次周转,都会带来一定的剩余价值量。因此,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

英国产业革命以后的100多年,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欧美全盛的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起,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这个时期,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积聚和集中,而资本积聚和集中的结果,又必然走向垄断。

产品的不同,决定生产产品所需时间的长短也会不一样,资本家仅限于劳动期间内才付给工人薪酬,那些劳动时间长,技术含量低的生产,所得收入就会很低。

资本的周转期间越短,从而它的再生产期间在一年内更新的间隔时间也就越短,资本家原来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部分也就会更加迅速地转化为工人在补偿这个可变资本时所创造的价值产品(此外,还包括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从而,资本家必须从他个人的基金中预付货币的时间就越短,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相比,他预付的资本就越少;而且,当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他在一年内榨取的剩余价值量也就相应的越大,因为,他可以更加多地使用工人自己创造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来不断重新购买工人,并且推动他的劳动。因此,在生产规模已定的情况下,预付的可变货币资本(以及全部流动资本)的绝对量,会按照周转期间缩短的比例而减少,年剩余价值率则会按照这个比例而提高。在预付资本的量已定时,生产规模会随着再生产时间的缩短所造成的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扩大,因而,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在一个周转期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也会随着这种提高而增加。总之,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由于周转期间长短的不同,在劳动剥削程度相等时,为了推动等量的生产流动资本和等量的劳动而必须预付的货币资本量是极不相同的。

第二,这一点和第一点区别而有联系。B的工人和A的工人一样,也是用在他手中的那个已经变成流通手段的可变资本,来支付他所购买的生活资料的费用的。例如,他在从市场上取走小麦的同时,还必须用一个货币形式的等价物来补偿小麦。但是,和A的工人不同的是,B的工人用以支付并从市场上取走生活资料的货币,并不是他在这一年内投入市场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因此,虽然他对生活资料的卖者提供货币,但是,没有为后者提供任何可供其用得到的货币购买的商品——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与之相反,A的工人却提供了商品。因此,在B的情况下,虽然资本家从市场上取走了劳动力,取走了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取走了B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形式的固定资本以及生产材料,而且把货币的等价物作为对于它们的补偿投入市场;但是,他们在一年的时间内却没有把任何产品投入到市场,来补偿从市场上取走的生产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如果我们设想某一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首先,货币资本就会完全消失,因而,由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伪装也自然就会消失。 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在社会主义中,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可以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而且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仅不能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而且还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之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在事后才起作用,因此,某种巨大的社会紊乱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

因为产品的供给情况不同,例如劳动时间短、资本周转快的煤炭生产,由于资本在一年中能够周转多次,因此,它自己所使用的流动资本要素,可以由它本身生产的产品来供给。

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出售的难易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把产品一部分投入较近或较远的市场的必要性,都决定了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也连带影响了资本周转期间的长短。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其实也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当然是商品产品,但它的决定性动机则是生产剩余价值。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社会各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在熙来攘往的巴西维拉佩索市场上,人们购买商品用来满足个人的生活消费的行为,并不构成资本流通的环节,而只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

商品资本的流通,当然还包含剩余价值的流通,从而也必然包含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即包含着对剩余价值的消费起媒介作用的买和卖。因此,由各个单个资本综合而成的社会资本的循环,也就是说,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来考察的循环,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同时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后者本来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资本自身的循环;二是进入个人消费的那些商品的循环,也就是工人用他们的工资、资本家用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购买的那些商品的循环。

当我们考察单个资本的周转时,货币资本主要显示出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并行使其职能的,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运转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由于周转时间的长短不同以及周转时间两个组成部分(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比例不同,从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续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自然也就不同。但不管这个比例是怎样的,能够不断执行生产资本职能的、处在周转过程中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总是受货币形式与生产资本并存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的限制。这里说的只是正常的周转、只是一个抽象的平均数,至于为消除流通的停滞而追加的货币资本是撇开不说的。

关于第一点:商品生产是以商品流通为前提的,而商品流通又通过商品表现为货币,并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可以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性质,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同样,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单个地考察,都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刚开办的新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尤其是在流动资本的情况下最为明显,它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在一段时间必须不断地反复出现。全部预付资本价值,也就是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不断地一再购买。

同一些劳动资料,即同一固定资本,可以用延长每天的使用时间的办法,也可以用增加使用强度的办法,更有效地加以利用,而无需为固定资本追加货币支出。这时,只是固定资本的周转加快了,但同时它的再生产的各种要素也更迅速地提供出来。关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和各个单个工人所积累起来的熟练程度,情况也是如此。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一方面更多地利用生产剩余价值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另一方面又很快地改变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由于周转时间的长短不同,推动生产资本所必需的货币资本量也就有大有小。我们还知道,周转时间可以划分为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这就要求增加那种在货币形式上潜在的或暂歇的资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周转时间,单就它由劳动期间的长度决定而言,是由生产过程的物质性质所决定,因此,也就不是由这个生产过程的特殊的社会性质所决定。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所有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事业,一般要求在较长时间内预付较大量的货币资本。所以,这一类领域里的生产要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但随着信用制度和与此相关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的出现,这个限制便被打破了。因此,货币市场上出现的这些混乱会使这类企业陷于停顿,并且也会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

只不过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由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以纸的形式出现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但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因为它们是不流通的。

货币资本对生产规模的限制不是绝对的,通过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提高生产力,增加固定资本的使用强度,或者像图中利用潮汐来发电那样,加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这样即使不增加货币资本,或货币资本不按照生产规模扩大的比例而增加,生产规模仍然可以扩大。

社会总产品可以分成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是一种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2.消费资料:是一种具有进入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每一部类的资本又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1.可变资本: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的价值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也就是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2.不变资本:即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可以分成固定可变资本(如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和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两部分。

我们在考察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时曾经说过,固定资本因损耗而逐渐失去的价值,会一点一点地转移到在损耗期间生产的商品产品中去,不管这个固定资本在其生产期间是否由于这种价值转移得到了实物补偿。相反,在这里,当我们考察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时,却不得不撇开至少是暂时撇开固定资本在当年因损耗而转移到年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因为固定资本的这一部分不会在当年重新得到实物补偿。

第II部类的年商品生产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不过,按它们的产品来说,也可分成以下两大分部类:(a)消费资料。这些费资料主要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产阶级的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这部分消费资料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同。但是这里为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分类概括为必要消费资料这个项目。(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产阶级的消费,所以这部分消费资料只能和资本家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当然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生产消费资料过程中,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资本家,在支付工人工资后,又把这些必要生活资料卖给自己的工人,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就通过工人用工资购买这些必要生活资料而直接流回资本家手中。

尽管攫取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的动机,简单再生产实质上还是以消费为目的的;但是,剩余价值不管它的比例如何,在这里最终都只是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生产出的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产阶级的消费,一般工人根本无法购买,它只能由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来购买,资本的回流由资本家把货币工资支付给工人开始,工人再用这些货币工资购买必要的生活资料,资本家又用这些货币工资购买这些奢侈消费资料,最后,这些货币才回到资本家手中。图中铺着20张虎皮的奢华客厅,充分显示了购买奢侈品,显露财富已经成为资本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预付资本好像是从资本家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但是,从再生产过程来看,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因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再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并且不断以工资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工人这个月的工资,是用他上个月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当然,资本家依靠原始积累成为货币所有者的情况是可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通货膨胀视如洪水猛兽,至今仍未放松警惕。通货膨胀最初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贬值,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图中的韩国工人对着因遭金融风暴冲击而大幅贬值的钞票一筹莫展。

马克思一再指出,当国内再生产出现失衡,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时,对外贸易都能起到补救作用。所以进出口商品结构、数量的调控必须考虑到有利国内再生产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外汇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内容。中国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对外贸易的第一条通道。

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的大量堆积。为了便于商品交换,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业中心,这里的商品齐全,品质优良,加之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还可以休闲娱乐。

积累的货币是由进行实际积累的资本家提供的。但是,货币贮藏不是生产,早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前的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已经产生了货币贮藏。因此,社会拥有的货币量,总是大于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

被贮藏的货币,因为离开了流通领域,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流通能力。但将其积聚在银行中,就变成了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货币资本,它们便不再是被动的东西,而是能动的,生利的东西。

剩余产品,也即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对于它的占有者第I部类的资本家而言,当然是不费分文的,他们不用按任何方式预付货币或商品就可以得到它。预付,在重农学派看来,其实就是在生产资本的要素上实现的价值的一般形式。因此,第I部类资本家预付的只不过是他们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人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们保存了不变资本。工人不仅用一个新创造的具有商品形式的相应的价值部分为他们补偿了可变资本价值,而且工人还通过自己的剩余劳动向他们提供了一个以剩余产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他们通过相继出售这种剩余产品形成了货币贮藏,形成了可能的追加的货币资本。

不变资本的积累,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一个国家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越多,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就越大,劳动生产力就越发达,剩余产品的量也就越大,不变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追加总是非常容易的。在必要时,只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即使不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在数量上它们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同时利润量反而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能够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叫作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生产商品本身的实际耗费和资本主义耗费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正是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内在动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劳动是无酬劳动,无需资本家花费一文钱,这样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劳动者只不过是构成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而资本家永远是生产的主人。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这就是说,一个价值额之所以投入流通,就是为了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的价值额。这个更大价值额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产生,在资本的流通中实现。资本家实际关心的是产品的价值超过在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的价值的余额部分。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也不必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产生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他把这一切组成部分同样可以不加区别地预付出去,其主要目的为了生产一个超过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

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劳动的生产条件(不变资本)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并不关心资本是可变资本还是不变资本,他们只关心总资本的增殖,因此他们将两种资本完全混同在一起对待。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

利润是在资本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这是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与雇用劳动力相联系,直接表现了它的本质;而利润是与全部预付资本相联系的。图中鲜明地表现出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关系上的对立,但这一剥削关系却被利润模糊淡化了。

商品包含的价值,应该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个劳动的总和则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构成。而对资本家来说,构成商品成本的劳动只有他所支付的物化在商品中的那部分。商品包含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虽然同有酬劳动的性质一样,同样也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并且它同有酬劳动创造一样的价值,并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但是它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资本家可以出售他没有支付分文的某种东西,这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本质。

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或者说,商品包含的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的有酬劳动额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肯定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总和)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利润率。这是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

虽然商品价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是产生于直接生产过程,但是在流通过程中它才得到实现。由于这个余额是否实现,或者实现到什么强度,都要取决于流通的状况,因此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这个余额是来自于流通过程。由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无差别地表现为超额价值(利润)的源泉,从而,资本关系也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并且在数量上它们也相等,但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被神秘地去掉了其剥削的本质,它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盖了,被抹杀了。这样,只有通过仔细的分析,才能使剩余价值从利润中脱壳而出。在剩余价值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被毫无掩饰地暴露出来了;在资本和利润的关系中,也就是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中,资本表现为一种对自身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资本就是它的原有的价值额,它不同于由它自身创造的新价值。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说这个新价值是由资本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运动中创造的。但是这种情况是怎样发生的,现在却神秘化了,好像这个新价值来自资本本身固有的秘密性质。

工人的劳动以工资的形式表现,利润就不像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而像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于是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即使在一定限度内额外时间比正常劳动时间支付较高报酬,工作日的延长还是会提高利润。因此,在现代工业制度下,不断增长的增加固定资本的必要性,也就成了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一个主要动力。

利润率会受到不变资本节约程度和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约,会降低总预付资本量,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升高。而资本家却总是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把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以此来提高利润率。

把固定资本的价值再生产出来所需要的时间,是由它们在其中发挥作用和被使用的整个劳动过程的持续时间决定的。如果工人每天被规定做苦工18小时,而不是12小时,那么,一周就会多出三天,即一周就会变为一周半,两年就会变为三年。如果额外时间不给报酬,工人就会在正常的剩余劳动时间之外,每两周再白送一周,每两年再白送一年。这样,机器价值就会以加快50%的速度进行再生产,并且只需花费平常必要时间的三分之二就行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指剩余价值量同预付总资本量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资本增殖即资本家赢利的程度。资本家以一定量的价值额投入周转,获得更大的价值额。这个增殖额是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对资本家来说,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剩余价值从何而来,它总归是超过成本价格以上的余额,从而也是超过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余额。这个余额同预付总资本保持一个比率,即利润率。

但问题还不只是限于:在活劳动的承担者工人,同经济的,合理而节约地使用他的劳动条件之间,存在着异化和毫不相干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对立的、矛盾的性质,以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来节约不变资本,以此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

这种节约是用下列的方法实现的: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到对工人健康有害的场所;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没有相应的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明知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却放任不管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对资本的使用尽管非常吝啬,但对工人的使用却非常浪费,
正如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通过商业进行分配的方法和它的竞争方式,它对物质资料也非常浪费一样;资本主义生产中单个资本家获得的东西其实就是社会失去的东西。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使用工人的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社会必要劳动,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需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需要支付报酬的活劳动,它还有一种趋势,在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时做到最合理而节约。如果决定商品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商品一般地包含的劳动时间,那么,这种决定只有通过资本才能实现,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地缩短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这样一来,商品的价格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缩减,因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的每一个部分都已经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了。

如果在生产部门A的一个投资中,总资本每700中有600用在不变资本上,只有100用在可变资本上;而在生产部门B的一个投资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正好相反,600用在可变资本上,只有100用在不变资本上,那么,A的总资本700就只能推动100劳动力;而B同样大的700总资本却能推动600劳动力。可变资本不仅代表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它同时还代表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所推动的超额劳动或剩余劳动。在具有相同的劳动剥削程度时,在A中,利润率仅为100/700=1/7=14.2%;在B中等于600/700=85.7%,B的利润率是A的六倍。其实在这个场合,实际上从利润本身来说B也是A的六倍,此时,B的利润是600,而A的利润是100,因为用相等的总资本,B所推动的活劳动为A所推动的活劳动的六倍,所以在剩余价值率相同时,生产了六倍的剩余价值,也就是生产了六倍的利润。

利润比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与存量的投入使生产大大增加,直至出现供过于求,该部门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利润率比较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增量很少光顾,资本存量大量转移,生产大量缩减,直至出现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上述部门能够按照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

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不会经营此类企业;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快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把资本投入这些企业,这样就会造成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一矛盾决定了利润率必须平均化。

因此,如果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出售他的商品,他就取回与他在生产上所耗费的资本的价值量相一致的货币并且取得予他的社会平均利润。他的成本价格是每个生产部门所特有的。加在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却不以他的特殊生产部门为转移,而只是归于社会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是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一个大企业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对相应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

一般利润率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在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利润率;2.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

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商品价值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

当然,以上所说,是一种对商品成本价格定义的修改。我们原先假定,一个商品生产时所消费的各种商品的价值就是该商品的成本价格。但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对它的买者来说,就是成本价格,并且可以作为成本价格加入另一个商品的价格形成。因为生产价格可以与商品的价值相偏离,所以,一个商品的包含了其他商品的这个生产价格在内的成本价格,可以不等于它的总价值中由其他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构成的部分。必须记住把商品的生产价格看成成本价格的意义,因此,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把生产商品时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看作和该商品的成本价格相等,那就总可能有误差。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没必要对这一点进一步考察。无论如何,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的价值这个论点,在这里仍然是成立的。因为,对资本家来说无论商品的成本价格如何的偏离商品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没有意义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是一个不以资本家的生产为转移的前提,而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家生产的结果。

全部困难是由这样一个事实产生的:商品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而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一定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总价格,应该满足一种要求,即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但是,这些商品的总价格,只是这个资本所生产的各个商品的价格的总和。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并不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总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不管最初他们用什么方式来互相确定或调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增加了,价格就会提高;如果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减少了,价格就会降低。

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不同部门的资本所有者通过竞争重新分割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所有者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不管价格是怎样调节的,我们都会得到如下的结论:

1.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受到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的支配。2.决定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必定总是接近相等于同一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相应部分所分到的剩余价值量。对资本家来说,他们互相计算的利润率是10%还是15%,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货币表现上的过度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百分率并不比另一个百分率代表更多的实际商品价值。至于对工人(在这里,假定资本家还是付给他们正常工资,因而平均利润的提高并不是表示工资的实际扣除,也就是说,并不是表示与资本家的正常剩余价值完全不同的什么东西)来说,那么,可变资本的货币(即工人的工资)表现的提高,必然同平均利润的提高所引起的商品价格的提高相一致(因此工人在获得较高工资时并没有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事实上,利润率和平均利润这样普遍地在名义上提高到超过实际的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和剩余价值,不能不引起工资的提高,以及引起形成不变资本的那些商品价格的提高。如果降低,情况就会相反。既然总剩余价值受到商品的总价值调节,而平均利润以致一般利润率的水平又受到总剩余价值的调节,这是一般的规律,也就是支配各种变动的规律,那么,生产价格就受到价值规律调节。

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那么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供求关系受到市场价值调节,而不是颠倒过来。或者说,一个中心受到市场价值的调节,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

供给和需求两股力量在市场上发生作用,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需求超过供给,市场价格就会超过市场价值;供给超过需求,市场价格就会在市场价值以下。销售产品的商家总会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强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其中最直接有效的促销手段莫过于价格上的优惠。

只有在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商品才按规定的价值出售。

要理解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供求一致究竟是指什么却是很难确定的。如果供求之间的比例,可以使某个生产部门的商品总量能够既不高也不低,按照他们的市场价值出售,这种情况下的供求就是一致的。这是我们听到的第一点。第二点是如果市场上的所有商品都能够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

需求包括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需求量具有伸缩性和变动性:生活资料价格便宜了,货币工资提高了,工人就会购买更多的生活资料,需求量会扩大;生产资料价格便宜了,资本家对棉花的需求就会增长,投入棉纺织业中的追加资本就会增加。

如果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可以进一步说就是市场价值,又反过来决定供求。说到市场价格对需求的决定,那是很清楚的,因为需求总是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价格下跌,需求就会增加,相反,价格上涨,需求就减少。不过市场价格对供给的决定也是这样。因为加到所供给的商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决定对这种生产资料的需求,因而也决定这样一些商品的供给,这些商品的供给本身包括对这种生产资料的需求。棉花的价格对棉布的供给具有决定意义。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这些商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并不会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关心。在每个生产部门中,资本主义生产所关心的只是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劳动产品中占有的一定量无酬劳动。同样,那些从属于资本的雇佣劳动,从它的性质来说,每个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也并没受到它自己的关心,它总是按照资本的需要变来变去,被别人把它从一个生产部门抛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第二,事实上,每个生产部门没什么好坏之分,一个生产部门和另一个生产部门一样好或一样坏。每个生产部门都提供同样的利润率,而且,只有它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某种社会需要,它才是有用的。

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不同的生产部门就会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主义体制在一个国家发展越是完善,这个国家就会越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

但是,如果商品的出售价格都等于它们的价值,那就像已经说过的那样,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会在不同生产部门产生,因为投入其中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资本自然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

根据以上所说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单个资本家,还是每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的所有资本家总体,都参与总资本对全体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参与决定这个剥削的程度,这可不是出于一般的阶级同情,而是由于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因为在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

每100资本得到的平均利润和每100资本所生产的平均剩余价值相一致。就平均利润来说,不过预付资本价值一定要作为利润率的一个决定因素加进来。事实上,一定生产部门的资本或一个资本家,在对他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剥削上特别关心的只有:或者通过把工资降低到平均工资以下的办法,或者通过不一般的过度劳动,或者通过所使用的劳动的额外生产率,从而获得一种额外利润,即超出平均利润的利润。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的一种社会权力,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在剥削工人时,资产阶级总是很团结。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资本家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因此,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当然利润率也会由于别的原因而暂时下降,然而我们这里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即工人直接参加的劳动量),同它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不变资本对应的)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物化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即劳动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肯定会不断减少。而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因此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同时利润量反而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能够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资本构成,使得数量越来越小的劳动,能够推动数量越来越大的生产资料,所以,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和表现为利润率下降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且这种过剩还会由于这种发展而加速。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得越快,这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就表现得越明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存在诸如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股份资本的增加等反作用的因素,必然会阻碍着利润率的下降。利润率的下降并不一定表明剩余价值率也下降,由于资本总量增加较快,利润总量也会随之增加。

总的说来,规律的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发展生产力的绝对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在保存现有资本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快地增加)。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其自身价值的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使利润率降低,同时使现有资本贬值,凭借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必然努力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超额利润。而在分配领域中,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人阶级在社会新创造的价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以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剩余价值的实现面临困难。

真正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资本自身,换句话说就是:资本及其自行增殖的过程,一般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的增殖而生产,而不是相反:生产资料只是不断扩大生产者社会生活过程的手段。以广大劳动群众的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增殖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而且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这一手段,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着冲突。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在不断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它同时也就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一种经常的矛盾。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执行着三种不同的资本增殖与价值实现的职能。其中商品资本专门出售商品,使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以实现。

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相互衔接的速度;工人和资本家对商品消费的速度。

其实商人资本也不外是在流通领域内执行职能的资本。虽然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是在流通过程中,并不生产任何价值,因而也就不能生产任何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事实上不过是商品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形态变化本身同价值创造或价值变化不存在任何关系。如果生产的商品在出售中实现了剩余价值,那也只是因为剩余价值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于该商品中;因此在第二个行为,即货币资本同商品(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的再交换中,买者也不能实现任何剩余价值,只是在这里通过货币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换,为以后的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了准备。相反,既然这种形态变化要花费流通时间,而在这个时间内资本却根本不生产东西,因而也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那么,这个时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价值的创造,通过利润率表现出来的剩余价值就会正好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成反比。 因此,我们可以说,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是,既然它对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帮助,那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既然它对市场的扩大有帮助,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一种中介的作用,从而使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那么它的职能就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并且能够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既然它能够帮助缩短流通时间,那它就会提高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当然也就能够提高利润率。

商业资本是流通领域的资本,它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礼品商店利润的来源是礼品制作的产业资本家所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因此,商人的出售价格之所以会高于购买价格,并不是因为出售价格比总价值高,而是因为购买价格比总价值低的缘故。

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一部分利润,从中也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对产业资本家来说,延长的流通行为意味着:第一,他的个人时间会因此受到损失,因为这会妨碍他作为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去执行自己的职能;第二他的产品会在更长时间内以货币形式或商品形式停留在流通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产品的价值不会增殖,而且直接的生产过程也会中断。如果要使直接的生产过程不被中断,要么就必须限制生产,要么就要预付追加的货币资本,以使生产过程不断按同一规模继续进行。而每一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或者是使原来的资本只能获得较少的利润,或者就必须预付追加的货币资本,以便能够取得与原来相同的利润。即使在商人代替了产业资本家的情况下,这一切仍然不变。不同之处在于, 在这里,产业资本家不再把追加的时间花在流通过程中,而是由商人把追加的时间花在流通过程中;产业资本家不再为流通预付追加的资本,而是由商人预付追加的资本。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不再是产业资本的一个相当大的部分的资本不断在流通过程中流转,而是商人的资本被完全束缚在流通过程中;也不是产业资本家生产的利润少了,而是他必须把他的利润的一部分完全转让给商人,因为现在是由商人代替他在流通领域在行使职能。只要商人资本限制在必要限度以内,那差别就只是在于:由于这种资本职能的划分,就使得专门用在流通过程上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为流通过程预付的追加资本也就减少了,而且比在没有这种划分的情况下,总利润中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损失也减少了。用我们上述720c+180v+180m的例子来说,如果存在一个价值为100商人资本的时候,给产业资本家带来的利润是162或18%,因此它的利润减少了18,那么,在不存在这种独立的商人资本的时候,必要的追加资本也许就会是200,因此,产业资本家的预付总额不是900,而是1100了,这样,按剩余价值180计算,利润率则只是16.36%。

商品周转的时间长短会对利润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即使总资本相同,资本周转时间不同,利润也会不同。资本周转时间的缩短意味可变资本部分提高了效率。配备先进的生产资料,改进工作流程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缩短商品周转的时间。

但是,由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差别,进而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产生的某种差别,必然也会在商业工人和产业资本直接雇用的工人之间发生。因为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当事人既不能够生产价值本身,也不会创造剩余价值,所以,他雇用的执行同样职能的商业工人,同样也不可能为他直接创造剩余价值。在这里,与在生产工人的场合一样,我们同样假定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因此,商人并不是靠克扣工资的办法来发财致富,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他仅仅部分地支付了的对劳动的预付,加进他的成本计算中去,换句话说,他绝不是靠欺骗他的办事员等等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就商业雇佣工人来说,其根本困难不在于说明他们是怎样直接为他们的雇主生产利润的,虽然他们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利润不过是它的转化形式)。这个问题,在对商业利润的一般分析中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产业资本之所以能够获得利润,是因为把包含在商品中并且在商品中实现的、但却没有为此支付任何等价物的劳动拿来出卖,同样,商业资本之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对于包含在商品中的无酬劳动(这是投在这种商品生产上的资本作为总产业资本的一个相应部分来执行职能时包含在商品中的)没有给予全部支付,相反,在出售商品时他却让购买者把这个仍然包含在商品中的、但他并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支付给自己。商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与产业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有不同之处的。产业资本通过直接占有别人的无酬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商人资本则是间接地使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产业资本手里转移到自己手里,从而分享了这部分剩余价值。

在商品流通进程中会产生两种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价值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和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而花费的费用。包括设计费、广告费、财务费用等。它虽然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它是产业资本的必要职能的必要流动。它会加速资本周转,降低平均利润率减少的速度。巨额的广告费用通常不会血本无归,而是有效地拓宽并占领市场。

尽管商业工人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但是,他的劳动的价格仍然是由他的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也就是由他的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所决定的,而对于这个劳动力的应用,作为力的一种发挥一种表现和一种消耗,实际上和任何其他部门的雇佣工人的情况一样,是不受他的劳动力的价值限制的。因此,在他帮助资本家实现的利润量和他的工资之间,并不保持任何必要的比例。资本家为他的劳动支出的费用,和他带给资本家的利润,可以是不同的量。他给资本家带来利润,并不是因为他直接生产出了剩余价值,而是因为在他完成一部分无酬劳动的时候,帮助资本家减少了实现剩余价值所需的费用。

商业资本运动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商业资本的运动从垫支一定量货币开始,以增殖的货币结束,商品买卖只表现为商业资本获利的媒介和手段。著名的西雅图派克街海鲜市场是专门从事海鲜买卖的商业资本流通场所,市场百年来成就的完善的规划、齐全的商品及其独特的销售方式使其赚取了更多的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活动的独立性,使它完全不可能超过社会购买力而盲目购进商品,但有时商业资本会发出虚假的需求信号,促使产业资本扩大生产,导致生产过剩,从而诱发经济危机。

100镑就能买到100磅砂糖。如果这是他在一年内买卖的数量,而且年平均利润率为15%,那他就会在100镑上加进15镑,即在其生产价格1镑的基础上再加进3先令。这样,最终他会按1镑3先令的价格去出售这1磅砂糖。现在,如果我们假定1磅砂糖的生产价格下降到1先令,商人用100镑就能买到2000磅砂糖,并且会按每磅砂糖l先令6/5便士的价格来出售。显然,这时投在砂糖营业上的100镑资本的年利润仍旧为15镑。不过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前一个场合,他只要卖100磅,在后一个场合,他却要卖2000磅。生产价格的高低,对利润率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每磅砂糖的出售价格中对构成商业利润的那部分大小的影响,也就是说,对商人在一定量商品(产品)上可以加价多少,却有很大的、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不高,商人在该商品的购买价格上预付的金额,即为一定量该商品预付的金额也就不高,因此,当利润率已经定下来时,他从这个一定量廉价商品上获得的利润额就会很小。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商人能够用一定量资本,例如100镑,购买了大量这种便宜的商品,那么,他从这100镑商品的出售中获得的总利润15镑,就会分成很小的份额,并且分配到这个商品量的每个单位上去。反之,情况也就相反。

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使货币成为财富的社会表现,导致货币的拥有者不断地存储货币。

不同商业部门的不同周转时间,其表现是这样的:一定量商品资本周转一次能够获得的利润,同购买这个商品资本所需的货币资本的周转次数成反比。利润越小周转也就越快,尤其是对零售商人来说,是他原则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职能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常会游离出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资本家就把这些资本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借贷出去,供急需货币的企业使用,转化为生息资本。

我们可以假定,年平均利润率为20%。那么,这时,一台价值100镑的机器,在平均条件、平均的智力水平以及合乎目的的活动下当作资本使用,它就能够提供20镑的利润。因此,一个拥有100镑货币的人,手中也就有了使100镑变成120镑,或能够生产20镑利润的权力。这时,我们可以说,他的手中有100镑可能的资本。如果这个人把这100镑交给另一个人使用一年,让后者把这100镑当作实际资本来使用,他也就给了后者生产20镑利润即20镑剩余价值的权力。而且,对后者来说这个剩余价值什么也没有花费,因为他没有为它支付任何等价物。后者如果在年终把比如说5镑,即把他所生产的一部分利润付给这100镑的所有者,那么,他就是用这5镑来支付这100镑的使用价值,来支付这100镑的资本职能即用它生产20镑利润的职能的使用价值。他支付给所有者的那一部分利润,我们通常将其称作利息。因此,利息其实就是一部分利润的特别名称、特别项目;执行职能的资本不能把全部的利润都装进自己的腰包,而必须把它的这一部分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

生息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时,实际上是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商品转让的。生息资本在投入流通时就作为资本,成为资本商品。与普通商品相比,生息资本不是商品所有权的买卖关系,而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权出让的借贷关系。

作为资本贷放的商品,按照其性质,既可作为固定资本贷放,又可作为流动资本贷放。货币可以以这两种形式贷放。例如,如果它是以终身年金的形式偿还,让资本一部分一部分地带着利息流回,那它就是作为固定资本贷放。有些商品,例如房屋、船舶、机器等等,由于它们使用价值的性质,它们始终只能作为固定资本贷放。不过,所有的借贷资本,不管它们有什么形式,也不管它们的偿还是如何受它们的使用价值性质的影响,永远都只是货币资本的一个特殊形式。因为在这里贷放的,总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额,并且利息也都是按这个金额计算的。如果贷出的既不是货币,又不是流动资本,那么它就会以固定资本流回的方式来偿还。贷出者会定期得到利息,并得到固定资本自身已经消耗的一部分价值,就是周期损耗的等价物。那些贷出的固定资本中尚未消耗的部分,一旦到期就以实物形式还回来。如果借贷资本是流动资本,它也就会按照流动资本流回的方式流回到贷出者手中。

生息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一方面是所有权资本,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生息资本家拥有货币的所有权,可以凭借这种所有权获得利息。而货币到了职能资本家手中,就变成了实际执行资本职能的增殖手段,能生产剩余价值。高利贷者总是放债利息很高,贪心地盘剥借债人。

价格形式,也是与商品价格的概念完全相矛盾的一种形式。在这里,价格已经被归结为它的那种纯粹抽象的和没有内容的形式,它不过是对某个按照某种方式执行使用价值职能的东西而支付的一定货币额;而由价格的定义的范畴,我们知道,价格其实是这个使用价值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

第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就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资本本质上来说,它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当它们生产剩余价值时,它们才能够生产资本。在对相对剩余价值进行考察时,进而在考察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时,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上面是如何建立起一种为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那种生产方式的。这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特殊形式,但是,这种劳动社会生产力其实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的独立力量在发挥作用,因而这种社会劳动生产力就直接与工人本身的发展相对立。就像之前我们说过的那样,资本家总是力求将成本价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而正是这种努力成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不过在这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只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某种权威,以及他作为生产的指挥者和统治者时执行的社会职能,与建立在奴隶生产、农奴生产等等基础上的权威相比,实际上有着重大的区别。对于直接生产者大众来说,尽管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他们的生产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以实行严格管理的权威的形式,并且其劳动过程是以完全按等级安排的社会机构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权威的把持者,只是作为同劳动相对立的那些劳动条件的人格化,而不是像在以前的各种生产形式中出现的那种,以政治的统治者或神权的统治者的身份得到这种权威的,但是,在这种权威的把持者中间,在不过是作为商品所有者相互对立的这些资本家自己中间,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却是极端无政府状态,并且,在这种状态中,生产的社会联系只是表现为一种个人自由意志可以压倒一切的自然规律。

尽管劳动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出现对整个过程的面貌以及生产本身的特殊方式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雇佣劳动却并不决定价值。真正在价值的决定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只是社会一般劳动时间,也即是社会一般可以支配的劳动量,而不同的产品从这个劳动量中吸收的相对量,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们各自在社会上所占的比重。当然,社会的一般劳动时间在商品价值上作为决定要素起作用的一定形式,不仅同劳动作为雇佣劳动的形式,而且同与此适应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形式,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只有在这两个基础上,商品生产才真正成为生产的一般形式。

首先来谈一谈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剩余价值的一定的形式,是形成新生产资料的前提;因而它就是一种支配再生产的关系,尽管在资本家个人看来,他好像真正能够把全部利润当作收入来消费掉。但实际上在这方面他会碰到限制,这些限制通常会以保险基金和准备金的形式,以竞争规律等形式出现,并且会在实践中向他证明,利润并非只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其次,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都是由产品的价格进行调节的,而真正起调节作用的生产价格,又是由利润率的平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在不同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来调节的。因此,在这里,利润不是表现为产品分配的主导因素,而是表现为资本。

由此可见,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所处的一定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同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并且它也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换句话说,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其实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同于其他各种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其他分配形式,但是每一种分配形式,都终将同它赖以产生并且与之相适应的那种生产形式一道消失。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李一二],即时看更多的文章